▶本文为《云南中医·院长访谈》第一季第9期,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滚滚怒江东岸,保山施甸是一片安静的森林,静立于祖国边陲。它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全国道德模范、“草鞋书记”杨善洲的出生地。杨善洲林,就坐落在这片生长慈爱和悲悯的土地上。
仿佛是有意无意中,一名中医人踏着前辈的足迹,走遍施甸13个乡镇、137个村民委员会,与137个乡村医生建立起了深厚友谊,把医疗卫生服务带进基层,带进千家万户,践行了中医“至诚至爱,普济苍生”的追求。他常说:“只要真的想做事,在现有的医疗卫生政策下,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
这个总是不停给自己找事做的人,现在是施甸县中医医院院长,他叫钟家杰。
钟家杰丨1972年10月生,大学学历,历任保场卫生院院长、施甸县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施甸县县妇幼保健院院长,现任施甸县中医医院院长。先后担任门诊主任、医务科长、副院长、院长,兼顾妇产科、儿科、中医,涉及防疫、妇幼保健、门诊等工作。在施甸县妇幼保健院期间,创新观念,狠抓信息化平台建设,以60万投资撬动600万业务收入,在业界影响很大。这一平台至今在用,并将影响更大更广,惠及更多百姓。
1
从钟家杰这一代往上数,他家有三代都是以学医为主。爷爷、奶奶,大伯、父亲都是中医。钟家杰至今记得,爷爷曾经开了一个中医堂,但爷爷走得早,是奶奶担起了重担。
钟家杰小的时候,他总奇怪,为什么附近的孩子发烧、惊叫、惊哭,总会由家长带来钟家,让奶奶按按这里,推推那里,然后就满意地回去了。懂事后他才知道,奶奶的这一绝活,就是小儿推拿。
钟家杰奶奶的小儿推拿技艺一流,当地老百姓对钟家又亲又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奶奶就靠小儿推拿的技艺,维持着一家子的生活。
中考时,钟家杰报考了保山卫校,学西医。受环境和氛围影响,家里人都特别支持他,一切理所当然。
从卫校毕业后,钟家杰一路从乡镇卫生院、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到中医院,先后担任门诊主任、医务科长、副院长、院长,兼顾妇产科、儿科、中医,涉及防疫、妇幼保健、门诊等工作,他调侃自己:“我是个万金油,什么都能干。”
在前后长达23年的从医生涯里,从基层一路走来,从事临床工作长达8年时间,这当中的每一个单位、每一段工作经历,都成了钟家杰的宝贵经验。
2
在担任施甸县中医医院院长前,钟家杰在县妇幼保健院的三年时间,完成了一个近乎奇迹的工程。
那是2010年至2013年间,钟家杰任妇幼保健院院长。他印象很深,刚到妇幼保健院的时候,看着很凄凉,管理不规范,资源很欠缺,进去后,还能看到上世纪90年代的那种办公环境:老办公桌、老会议室,工作人员找不到事做。全院三十个编制,当年业务收入三四十万,除了妇幼和保健这两块工作之外,别的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到任之后,钟家杰主抓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服务推向基层,二是针对院内业务,把儿科和妇科进行大幅度强化和提升。
措施之一,从信息化入手,花一年半时间,把全县34万人的健康档案,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起来,全县每天有多少小孩在哪个医院出生,有多少孕妇待产,每天有多少小孩要做儿童体检,这些信息100%掌握在了妇幼保健院的手上。为做这个系统,钟家杰与全县137个村的乡村医生联动,并亲自走访。有些地方,三年来走了好几遍。
措施之二,把系统建立起来的同时,强化医院内部服务体系,把整个基层的医疗服务,以及医院员工的积极性提升起来。用质量过硬的医疗服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产生感情,留下来。
最终,妇幼保健院将全县每年大约四至五千个孕产妇的信息资料整合进了系统,再参照各种政策规范,将医院的逻辑、流程理顺,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检查,医院都会温馨提示,而且并不强求对方一定要到本院检查。
通过实际行动,妇幼院的凝聚力起来了,员工对钟家杰说:“老院长,你来了之后,我们五十岁才开始真正做业务。”
钟家杰将这两项措施称为“双推动”,取得了良好成效。这个系统,前后总共投资60万,撬动了600万的收入,妇幼保健院的业务收入增长到600万。真有些“妙手回春”的意思。
3
说起那三年,钟家杰有太多艰辛,但更多的是无数的牵挂和不舍。他走遍施甸乡镇的各个角落,137个村的乡村医生,没有不认识他的。
老麦乡是施甸县靠近边境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孕产妇,在妇幼保健院的筛查工作中,检查出是一名艾滋病孕妇。有天晚上,钟家杰突然接到这名孕妇的电话,说肚子痛。钟家杰不能给当地卫生院的医生打电话,因为妇幼保健院一直为她的病情保密。钟家杰自己开着救护车,将这名产妇接到医院。
另外一名孕产妇,钟家杰是在基层走访时发现的,当时怀孕已经五六个月。孕妇是个小儿麻痹致残患者,嫁了一个大龄男人,家庭同样非常贫困,距通车的地方还有三四十公里路,要步行才能到。
“我到他家,家徒四壁,房子只有两间,一间烧火做饭,一间睡觉。那个男人很爱她,因为她走路不方便,男人用竹子给她做了一个便道,从住处直接通往厕所,便道两边有围栏,她可以双手扶着围栏行动。”钟家杰说,他带着医务人员,直接到这户人家去安排体检。
孕妇分娩那天,她的男人给钟家杰打了电话。钟家杰开车,去把孕妇接到医院,生完孩子后,科上的医生看院长这样付出,也跟着行动,组织大家给孕妇买鸡蛋、买牛奶,那一幕,至今刻在钟家杰的脑海里。
为什么要这样做?
钟家杰说:“一是因为政策上有对孕产妇死亡的控制指标,更重要的是,你到了农村,看到每个家庭、每个人,自然就会产生这种想救助的慈悲心。像这样的人,我们每年都要救助几十个,而不是一两个。”
4
“从人们不认识、不认可,到知晓你,认可你,再到信任你,我是带着我们的职工,带着我们的医务人员,带着我们的司机,一步一步走出来。到了今天,施甸县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角落,有多少儿童,有多少孕产妇,都可以通过我们的系统,清楚地查到。”
2014年初,钟家杰到了施甸县中医医院。他发现,中医院的社会包容性更大了。在妇幼保健院的时候,他有自信,知道能在3年内,做出成绩来。到了中医院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更多。
钟家杰刚到中医院的时候,医院的业务收入有1000多万,整个人员结构、基础设施、医院环境,都不如当地的人民医院,更不能跟全省别的好的中医院比。
第一件事,钟家杰考虑职工的利益。他将现有的医务人员分为临床组、护理组、药剂组、行政组、后勤组,大的主线是所有的小组都服务于临床组,让医生在一线。然后,再把每一个医生、每一个科的收入分配完善,建立合理的绩效管理办法。
刚到医院的一两个月时间里,钟家杰像开座谈会一样,平均两天一场会,经过各种争论、沟通、融合,才把分配、绩效机制完善,一直沿用至今。同时将整个人员管理、财务、医疗的信息系统全部更新。
第二件事,钟家杰在科室上做文章,把原来不完善的科室,重新做了一个排查,最终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人才。
医务人员非常难培养,培养一个内科医生,大概要10年,培养一个外科医生,大概要5年,培养一个中医,更是要精力和时间。钟家杰把每一个科室需要进修的医生名单理出来,每年都要派出去进修学习。
“一开始还有抵触,我就说,你不出去,我就不给你安排工作。”钟家杰说,这种进修计划到现在还没有结束,每年都有30几个人要出去进修。到了今天,已经有100多人次外出学习了。钟家杰才到医院的时候,只有130号人,现在已经有230多名员工。
三年后的2016年,中医院的业务收入接近4000万。
5
2016年,国家公共医疗卫生增加了一条中医药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服务对象是0-3岁,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钟家杰突然欣喜地看到了机会,“我又可以把中医院的工作延伸到基层去了”。他成立了一个基层技术指导科,把基层健康工作贯彻到了所有村、所有乡镇。
想到又可以跟基层的乡村医生、跟所有第一线的老百姓接触,钟家杰又激动、又开心。他采用在妇幼保健院打下的坚实基础,在中医院建立了0-3岁、65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病人的数据库。同时,钟家杰承担起了各乡镇中医馆的设计、规划工作,将施甸县13个乡镇的中医馆建起来,让其色调、文化,都跟县中医院协调一致。
2016年,钟家杰又将村卫生室的中医馆开设起来,目前已经拥有了37个卫生室,配置了中药柜、理疗设备、检查床。钟家杰的计划是,要让所有的乡村医生都懂中医技术、中医理论,并在信息化上大做文章,将中医文化传播下去。
在信息化、智慧平台的搭建上,钟家杰相信一点,“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当每项工作遇到难题的时候,钟家杰都会想,能不能通过信息化建设,将资源整合在一起。
他的目标是,今后,村、乡、县的诊疗服务和信息,都能够接通在同一个平台,实现预约会诊、医生选择,在手机终端就能实现服务。目前,不管医生走到哪一个地方,都能看到各地的诊疗。已经有13个乡镇的卫生院进入这个系统,实现诊疗服务。
钟家杰的想法是,未来,当国家一卡通政策成熟实施,个人的医疗信息和健康信息都融入这张卡。“那时候,我们的这套系统,就可以直接接入国家的大数据库,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一些贡献。”
回顾历年来取得的这些成绩,钟家杰说:“我只是把国家的政策资源集中起来,把更多的政策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位,真正地服务于老百姓,自然就得到了认可。”
钟家杰说,他的成就感源于他的社会责任感,“四十岁以前,我不知道什么是社会责任,四十岁以后,直到我们做了这些工作,工作自然会反过来压迫我去做,强迫我去努力,这就是我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