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中国科学报曾刊登《中医农业开辟特色生态农业新路径》一文,将中医农业引入读者视野。近日,该文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医农业联盟(筹)首席科学家章力建,联合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原所长、国际中医农业联盟(筹)常务副理事长王道龙,以及锄禾网创始人、国际中医农业联盟(筹)执行秘书长刘若帆,共同撰文详述中医农业。中国科学报分两期摘登,此为上篇。
农业,从远古走来,伴随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一直走向未来。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社会、科技的变革,不断使农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不断使农业产生新的瓶颈和解放。
当前,针对资源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压力,积极发展中医原理、技术和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简称中医农业),融贯古今、中西合璧、探索发展,是建设中国及国际特色生态农业的理论创新和现实选择。
中医农业与生态农业一脉相承
放眼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农业大体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当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四个阶段,当前正处在从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态农业基本理念和时间空间、产业链条、技术创新等不同维度的不断融合交叉,生态农业将会形成更多的机制模式、理论方法。
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之路如何发展,是当前政府部门、科学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农业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产生“1+1>2”的效应。中医农业的具体应用,能够实现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是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路径。
一般认为,生态农业具有四大特点: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而中医农业具有三大特点:系统性,即着重农业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综合性,即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复合效应;整体性,即作用范围是整个的、全部的,强调覆盖所有生产单元和种养循环链。因此,生态农业和中医农业,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原理上是相通的,方法上是可借鉴的,技术上是可共享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惠农政策推动,现在到了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的新阶段。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更加凸显:消费结构升级与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失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发展方式粗放;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与农业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速放缓与农民增收渠道变窄;发展动力转换与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等。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仍有较大差距。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新动能的产生应当树立创新思维,将与农业相关的传统领域和现代科技融合,产生新的发展动能,可以带来农业发展新契机。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作用
中医原理和方法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很早,但很长一段时期由于我们比较依赖化学农业,忽略了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作用。目前,植物性药品在农业上应用较多的是欧美发达国家。加大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五千年古老的中医文明化作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有助于中医农业成为我国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
中医农业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可以在“两药、两料”(农药、兽药、肥料和饲料)四个领域广泛应用,即利用中医原理和方法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矿物元素研制成促进动植物生长、防治动植物疫病的营养物质或药剂配方,可以有效实现有机生产、降低药物残留。
例如,一些功能性微生物菌肥,能有效地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改良土壤板结。菌种繁殖过程产生大量的多种活性强的代谢产物,还能与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产生螯合物,使其不被植物所吸收,有利于解决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同时,微生物菌肥还能减少水稻田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
又如,从多味中草药萃取的生物制剂,不仅可以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而且可以为植物提供全程保健和病虫害有效防治,取代化学农药、化肥的使用,逐步改善土质、水质和生态环境,已经在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果树、茶等农作物生产中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再如,利用发酵提取技术,萃取中草药物质作为肥料元素,制成生物肥料,既能使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显著增产,又可有效提高粮食品质。
此外,采用复合中药生物饲料,结合动物生长需要,既可解毒排毒,又可均衡营养喂料,效果十分明显;中草药植保、动保产品可有效取代化学农药、兽药,为动植物提供病虫害绿色防治。
目前,全国约380万家农业经营主体,有1/3左右在做中医农业相关工作,1/3左右在创造条件做中医农业相关工作,基本上所有相关企业都有意愿做中医农业的工作。同时,中医农业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包括机理研究方面等)、实践经验和成果。
最近,中医农业科研团队发现,在药用植物提取液复配剂处理后的农作物中表达了3000多个功能未知基因和3~5个功能未知化合物。这为解释中医农业的农产品高产优质,色香味俱全,具有功能性和保鲜期长等优势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打下了基础,是中医农业研究中的重要进展。
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运作机理
首先,中医农业可基于中草药配伍原理生产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以及天然调理剂。
目前,已研制成功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水果、茶叶、水稻、瓜果和蔬菜等种植业,以及养羊、养牛、养猪、养鸡、养鱼等养殖业。例如,植物保护液的有效成分为全新的生物活体,可以使作物恢复到健康生长状态,减少有害生物对作物的侵害,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力,调节作物健康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达到优质、高产的目标,连续使用不会产生抗性,不破坏生态环境。
其次,中医农业可基于中医健康循环理论集成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模式。
例如,动植物生态链环转化技术将全域营养源经过多重生物转化,借助多种生物体自身纯天然的生物降解、合成、富集和沉积作用等,转化形成综合营养素体系。再如,应用新型高效活性生物技术生产无激素、无抗生素的生物饲料进行畜禽养殖,加上农业废弃物秸秆膨化发酵饲料的配合喂养,可以形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养良性循环高效模式。
再次,基于中医相生相克机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间交互作用提升农业系统功能。
当前,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是造成农田病虫害和土壤养分失衡的主要原因。通过带状种植,可以实现农田生物多样化并提升农业系统功能,从而达到减轻病虫害、自然培肥土壤的目的。中医农业在这方面有成熟的模式。在安徽黄山中医农业基地的茶园里,采用乔灌草立体种植,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驱虫、杀虫、引虫、吃虫;茶园种植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抑制杂草生长,无须使用除草剂;利用茶叶的吸附性和喜欢适度遮阴特点,种植花香、草香、果香植物为茶叶增香,又可以为茶树适度遮阴。(章力建 王道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