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清明前10日后8日及清明前后各10日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风俗
祭祀扫墓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饮食
宜用清补之品,食甘减酸,温润阳气,益肝和中。春季肝气旺盛,食酸易致肝气更旺,影响消化功能。脾胃虚弱者少吃性寒食物,以防阳气生发受阻。菊花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代茶饮,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将冬季体内积存的寒邪散发。
运动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人容易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即是春困,但“春动生阳”,因此,春末更要注意多动,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选择舒缓的运动类型,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瑜伽等。
保健
清明节气雨多湿气重,而脾喜燥恶湿,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且难以祛除,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因此在清明时期,除了疏肝理气,还要养护脾脏。太冲穴和行间穴,分别为肝经上的原穴和荥穴,按摩这两个穴位可以疏肝理气、清泄肝火,有助于缓解春天肝气旺带来的情绪波动、易着急烦躁等情况。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也是保健要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适用于日常保健和脾胃功能虚弱的人群。